一心构建国际文化中心的上海,计划在未来的5年内,使现有的博物院数目,从54间增加到100间之多,几乎涵盖所有的人文领域。
然而,上海的一位老教授,以博物院的形式,大力推广性教育,过程却并不顺利。他自费建立的“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”,丰富的性展品,在海外展出时非常轰动,台湾报刊誉为“五千年来第一展”;在上海,则因为广告、经费等原因,不得不搬迁。
本报走访了现年69岁的刘达临教授。
刘达临退休前,是上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,也是中国古代性文化的研究者。在多年的研究中,他收集了不少性文物,还自费开设私人藏馆。
今年的3月间,我去过他创立的古代性文化博物馆,地点在繁华的南京东路步行街。博物馆面积800平方公尺,展品有1200件。
全馆分为“人类的性进化”、“性崇拜”、“婚姻制度”、“对妇女的性压迫”、“性文学艺术”、“性保健”、“性和宗教”、“异常性行为”等10个部分。参观卷为每张人民币30元。
展品之中,包括不少的春宫画、陶瓷,木雕的性交雕塑,有的在中国,称得上是“大胆和新奇”。
6月20日,刘达临的藏馆,已经搬迁到静安区武定路,吸取了过去在南京路开设博物馆的经验,公司目前也改为独资。
刘达临说,当时他和一家国有的百货公司合资,对方之所以有兴趣,不是因为对文化的理解,只是当作一个能赚钱的新项目。
但事与愿违,因为博物馆的进口处比较偏,很多人找不到。观众少了,经济收入减少,就很难维持。
刘达临说,“我要在门口摆个小小的指路牌,比如说“中国古代性文化展览馆向前10米”,却得不到批准。因为管理部门,主要是步行街管理办公室,认为“性”不能出现在南京路上,“性”字不好、不雅。”
“我跟他们说,你们这种认识是不对的。性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。我说你们有何法律根据,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,就可以做。”
管理部门拿出国家工商局1996年的一个通知,上面写“性产品不得做广告”。刘达临指出,他的展品不是性产品,不是生产出来的,是文化遗产、文化展览。但对方不接受这个解释。
本来刘达临想打官司,因为不论是输是赢,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宣传效果。但考虑此举将带来负面效应,会树敌,所以还是忍下这口气。这是一个原因。